眼球的调节是怎样被发现的?

眼球的调节是怎样被发现的?

小于40岁的健康人,在看清远目标后能够迅速看清近处目标。眼睛完成这种奇妙任务的机制,人们已经探索了几个世纪,至今还在探索、研究和争论之中。介绍眼球的调节相关内容。

最初,有人认为眼睛是神创造的,因此它不按已知的光学规律行事。

1619年,耶稣会牧师沙因尔用试验证实,眼睛既能看远又能看近,是眼球光学力量调节变化的结果,符合光学规律。

1677年,笛卡尔指出,眼球的调节时晶状体的形状发生变化。

1823年,浦肯雅发现,烛光从晶状体前面和后表面反射出来的不同影像。

1847年,布鲁克和鲍曼发现了睫状肌体前表面的浦肯雅影像变小。他得出正确的结论,调节时晶状体的前表面变得更加弯曲。他认为这是睫状肌挤压晶状体的结果。

1851年,克拉默使用改良的望远镜在兰根伯克观察的基础上,研究调节时浦肯雅影像的变化。他发现,调节时晶状体前表面变得更加弯曲,但晶状体后表面没有明显改变。

1855年,赫姆霍尔兹改善了克拉默的望远镜装置,比较准确的测量了浦肯雅影像。他发现,调节时晶状体变厚,晶状体的前表面和后表面都更加弯曲:他认为,调节时睫状肌松弛,晶状体在本身弹性的作用下变得更圆,晶状体赤道部的直径变小。他认为,晶状体硬化导致调节丧失是发生老花眼的原因。

1864年,唐德斯发现,调节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呈线性衰减。这种衰减是普遍的和可以预期的。他还发现,当人出现老花(老视)时变得稍微远视。

1901年,奇尔宁用4支光源观察浦肯雅影像,以了解晶状体前表面弯曲度的变化,他使2支光反射的影像来自晶状体表面的中央,另外2支光反射的影像来自晶状体表面的周边。他发现,调节时中央影像靠近,而周边影像分离。结沦是调节时晶状体中央变凸,而周边变平。

奇尔宁假设,在凋节时睫状肌的张力作用到晶状体,把晶状体压向前玻璃体。他在理论上推测,调节时晶状体中央的厚度减小。他不同意调节时晶状体厚度增加之说:他认为,老花眼是晶状体核扩大的结果。

后来,格尔斯揣德在1911年,以及芬奇曼在1937年都采用赫姆霍尔兹的学说。认为调节时,小带放松,晶状体隆起。老花眼是由于晶状体皮质和囊膜硬化,睫状肌萎缩所致。此后,赫姆霍尔兹的调节学说在眼科占统治地位达150年,直到现在。

基于赫姆霍尔兹调节机制的学说,只有恢复晶状体的弹性,使萎缩的睫状肌恢复活力,才有可能增加调节能力。临床上不可能有这样的方法,因此长期以来没有治疗老花眼的手术出现。最近,由于新调节学说的出现,使手术治疗老花眼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