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的治疗方法之改进的后巩膜加固术

高度近视的治疗方法之改进的后巩膜加固术

高度近视的治疗方法采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60年代苏联及美国学者已应用于临床,至今已为不少眼科医生所接受。国内也系统介绍了有关高度近视的治疗方法。近年已有临床应用的报告。目前资料显示,国内外的术式及术后效果基本相同,一般都认为这一手术效果为一非即显性的,是一病因治疗方法,术中将加固材料贴紧于巩膜面,不加压,待其自然愈合后起到加固巩膜的作用。我们自1991年3月-1994年4月,采用改进的后巩膜加固术治疗变性近视,获得较满意的效果,既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屈光度明显降低,眼轴长度缩短,又获得了满意的远期疗效。 1.一般临床资料。本组治疗高度近视施术21例,31眼。其中男7例,女14例。年龄18-38岁。选择病例皆为病理改变较重的变性近视。术前除眼科常规检查外,皆进行检影验光,应用NECOPTISCAN 2H01型10MHz眼用A/B型超声仪测量眼轴长。术前矫正视力为0.02-0.5。测量眼轴23眼,27.20-30.06mm(均值x为29.06mm)。屈光度-13.50一-23.00D,均值为-17.54D。 2.加固材料。全部为浸入95%酒精内的备闲巩膜。术中无菌操作下制成所需之巩膜条带,可制作为单条带,或Y形三头,或X型四头条带。然后放于生理盐水中反复冲洗,最后于滴加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内浸泡,待加固用。 3.加固方法。①麻醉;本组全为成年人,皆用球后或眶上裂麻醉,并加用眼轮匝肌麻醉,以利充分暴露手术野。②结膜切口:保留鼻侧约90°结膜,自角膜缘切开颞侧270°,并加放射状切口,以利暴露上下外直肌,不离断外直肌。③以视神经铲或脑膜拉钩,并以直肌牵引线协助暴露下斜肌的前后附着点和视神经,观察后极葡萄肿形成情况。④根据眼轴长及后汲部情况,若葡萄肿较重,范围广泛,后极巩膜已透露出脉络膜之黑色,制成Curtin设计的X样四办式巩膜带,或Y形带。若后极突出不重,或无明显脉络膜之黑色透露,可采用Snyder等的简化单条带巩膜带,并加宽位于后极部的部分达10-14mm,以利加强后极并便于固定在葡萄肿部位,不使滑脱。⑤固定加固材料:若用四办式巩膜片,将巩膜片中央置于后极,将4条办分别置于上下内外四直肌间。Y形带则一端于外直肌深面。单条带巩膜带自上直叽下经后极绕过,绕下斜肌前附着点,达下直肌与巩膜面间,置于鼻下巩膜面。铺平巩膜片,拉紧各办(条)端,同时观察压紧后极情况,明视下使巩膜带不压迫视神经,并将各办(条)端拉紧,紧压巩膜面,使加固巩膜片边缘局部出现轻度压痕,以5-0尼龙线缝止端于赤道前眼球巩膜面。⑥缝合结膜,并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手术结束。术后常规应用皮质激素,如氢化考的松每日200mg及抗菌素3-5天,以控制术后反应。 4.术后情况术后反应较重,甚至有眼痛、恶心呕吐、结膜水肿。此反应较以前各报告为重,因为用于加固之巩膜是紧压巩膜面缝合,若缝合时张力较小,则反应较轻。术后1周拆线,一般视力保持术前视力,或国际视力表提高1行。2周后术眼裸眼视力增加,矫正视力增加l-2行。出院检查屈光度下降,其屈光度均值为-13.13D,较术前减少4.41D,术前术后屈光度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眼轴长术后均值为27.96mm,较术前29.06mm减少1.10mm,有显著差异(P<0.05)。随访3个月-2年的16只眼,显示术后12个月内有继续改善视力的趋向,但矫正视力很少能较术前提高3行。随访眼轴长与术后2周之结果无明显差别。 5.术后并发症。眼术中缝合时致玻璃体出血,6个月后恢复,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5例去包扎后有复视,为牵拉肌肉损伤所致,除去包扎3-5天消失。眼采用单条带,于后极部约6mm宽,紧压葡萄肿。术后眼轴在葡萄肿部位缩短2.5mm;屈光度减低8D,但出现较大范围的相对暗点,眼底未见明显压嵴及视网膜色泽改变。3个月后随访,相对暗点仍未消失。 从上述可以看出改进的后巩膜加固术这种高度近视的治疗方法还是相当的不错的,有想做手术的患者,不妨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