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眼屈光参数调查研究:本研究针对正视眼眼轴与角膜曲率半径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正视眼角膜曲率半径与眼球轴长呈显著正相关。
目的观察正视眼与高度近视眼的眼球轴长、角膜曲率以及眼球轴长/角膜曲率半径比值(AL/R)等屈光参数的变化特点。
方法纳入73例(146眼)双眼高度近视患者以及164例(328眼)正视眼者,对每只眼分别使用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曲率,使用IOL-master测量眼球轴长。采用SPSS16.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高度近视眼的眼球轴长为(29.87±2.24)mm,正视眼为(22.79±0.73)mm(P<0.0001);高度近视眼的角膜曲率为(44.75±1.81)D,正视眼为(44.71±1.47)D,两组间无显著差异;高度近视眼的AL/R比值显著高于正视眼(P<0.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高度近视眼的眼球轴长与角膜曲率半径无显著相关性(r=0.037,P>0.05),而正视眼的眼球轴长与角膜曲率半径呈显著正相关(r=0.513,P<0.0001)。
结论高度近视眼各屈光因子的变化主要为眼轴延长,高度近视眼的AL/R比值高于正视眼。AL/R比值为近视眼的预测因子,其在近视眼的发展以及正视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高度近视;眼球轴长;角膜曲率;AL/R比值
近视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眼部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显著危害着全人类的健康。与白内障、黄斑变性和青光眼等一样,近视也是全球范围内导致视力缺失的重要病因[1]。高度近视(屈光不正度数在-6.00D以上)常易并发眼部组织病理性改变并可致盲,严重威胁患者的视功能。我国是近视眼高发国家,且发病率及近视程度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人们投入了大量工作,试图认识和了解近视眼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揭示近视的发病机制。
眼球屈光系统由相互协调的屈光参数组成,包括眼球轴长、角膜曲率、晶状体屈光力以及前房深度等。出生后人眼在视觉环境的刺激下,眼部各屈光参数互相协调发展,眼球后极部向着成像焦点的方向发展,直至屈光状态和眼球轴长度达到合适的匹配,即正视眼状态,此过程称为“正视化”[2]。近视眼的发生与人眼发育的正视化过程密切相关,由各屈光因子(眼轴、角膜、晶状体等)之间协调不良造成。人们对各眼球屈光参数的特点已经做了较多的观察和研究,揭示了一些眼屈光不正相关的规律,由此探讨近视眼屈光系统的变化特点与机制。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揭示高度近视眼的眼球轴长、角膜曲率以及眼球轴长/角膜曲率半径比值(AL/R)等屈光参数的变化特点。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73例(146眼)双眼高度近视患者以及164例(328眼)正视眼者。其中93例为男性,144例为女性,年龄为22~76岁。排除圆锥角膜,无视网膜脱离、眼底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未曾接受过内眼和外眼手术。
研究方法
检查方法:对每只眼分别采用自动化电脑验光仪测定屈光不正度数,使用角膜地形图(德国产CarlZeissAltas955)测量最大角膜曲率K1及最小角膜曲率K2,采用IOL-master(德国产CarlZeissIOLMasterAdvancedTechnologyV.5.02)测量眼球轴长。
计算方法:
①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equivalent)=球镜度数+柱镜度数/2;
②角膜平均曲率K=(K1+K2)/2(角膜可以被近似地认为是球面);
③根据角膜单球面等效屈光力公式K=(n2-n1)/R计算角膜曲率半径R=(n2-n1)/K(R,角膜曲率半径;n2=1.336,房水折射率;n1=1,空气折射率;K,角膜平均曲率);
④眼球轴长/角膜曲率半径比值(AL/R比值),(AL,眼球轴长;R,角膜曲率半径)。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l6.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各屈光因子的平均值
高度近视眼的等效球镜度数为(-16.42±4.48)D,范围为-8.00~-29.00D,眼球轴长为(29.87±2.24)mm,角膜曲率为(44.75±1.81)D,AL/R比值为(3.92±0.350);正视眼的等效球镜度数为(-0.31±0.35)D,眼球轴长为(22.79±0.73)mm,角膜曲率为(44.71±1.47)D,AL/R比值为(3.03±0.097)。具体见表1。
各屈光因子的统计分析结果
t检验:高度近视眼的眼球轴长较正视眼明显延长(P<0.0001);高度近视眼的角膜曲率与正视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度近视眼的AL/R比值较正视眼高,具有显著差异(P<0.0001)。具体见表1。
相关性分析:高度近视眼的眼球轴长与角膜曲率半径无显著相关性(r=0.037,P>0.05),正视眼眼球轴长与角膜曲率半径呈显著正相关(r=0.513,P<0.0001)。具体见表2;散点图见图1和图2。
讨论
高度近视眼的屈光特点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关于角膜曲率及眼球轴长对屈光不正程度的影响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发现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眼球轴长随屈光不正向负度数增加而增加,但是各度数间存在很大的重叠;角膜曲率的变化虽然不如眼球轴长明显,但近视眼的角膜曲率较正视眼及远视眼大,尽管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差异[3]。本研究测定了高度近视眼和正视眼的眼球轴长和角膜曲率等,并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研究其内在关系,结果提示,高度近视眼的屈光特点主要为眼球轴延长,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但在本研究中,高度近视眼的角膜曲率相对正视眼无显著性差异,与国内人群的一项研究结果有差异。该研究提示,当等效球镜度数<-15.00D时,角膜曲率在屈光度增加方面发挥微弱作用[4]。可能原因为,本研究选取的人群样本存在差异,选取的高度近视病例的等效球镜度数范围为-8.00~-29.00D,跨度范围较大,因此未得出眼球轴长与角膜曲率半径存在显著相关性。
AL/R比值相关研究
Yebra-PimenetE[5]等认为,AL/R比值是近视眼重要且最好的预测因素,他们发现,正视眼的AL/R比值为(2.98±0.69),远视眼为(2.89±0.87),低度近视眼为(3.01±0.07),中度近视眼为(3.10±0.11),高度近视眼为(3.23±0.12),提示AL/R比值与屈光不正存在显著相关性。GrosvenorT等[6]发现,正视眼的AL/R比值约为3.0,而在高度远视至高度近视眼中,该比值分别为2.60和4.10。上述研究均提示,AL/R比值随着屈光不正向负度数增加而增加,虽然各研究结果的数值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与GrosvenorT的研究结果比较相近,高度近视眼的AL/R比值高于正视眼。
出生后,人眼在视觉环境的刺激下,眼部各屈光因子互相协调发展,最终发育成正视眼,完成正视化过程[2]。近视眼的发生与人眼发育的正视化过程密切相关,由各屈光因子间协调不良造成。但协调过程中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Sorsby曾认为,近视眼是由于角膜和晶状体屈光力不能随着眼轴的延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所导致[7,8]。近年来的研究对此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目前认为,在正视化或近视化过程中,虽然某些个体之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但一般来说,眼球轴长被认为是决定眼屈光状态的主要因素[9];角膜曲率的变化虽然不如眼球轴长明显,但有研究发现,近视眼的角膜曲率较正眼视及远视眼大,尽管各研究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0]。
本研究针对正视眼眼轴与角膜曲率半径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正视眼角膜曲率半径与眼球轴长呈显著正相关。而在高度近视眼中未发现上述相关性,说明高度近视眼球轴长与角膜曲率半径的正相关协调机制紊乱,其原因可能为:近视眼由于眼眶的解剖学限制,眼球水平和垂直扩张受限,纵向扩张为主要的扩张方式[11]。而当高度近视眼的眼轴持续异常增长,4条眼外直肌对眼球的牵拉力可能随之增加,由此可能导致角膜表面曲率变陡峭;此外,高度近视眼的眼球突出度增加,眼睑对角膜的压迫力也增加,这一点在亚洲人群中尤为明显[12]。随着人眼发育,屈光度及眼轴增加,角膜屈光代偿能力逐渐下降,即角膜屈光力保持正视化的能力只限于在一定眼轴增长范围内,高度近视眼眼轴持续显著延长,与角膜等屈光元件失去了相对应的协调关系,这可能也是高度近视形成的重要环节之一。当然眼球屈光因子还包括前房深度、晶状体屈光力及位置等,这些因素与眼球发育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导致正视或近视仍未明晰,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其内在机制。
本研究通过对一组高度近视眼及正视眼的屈光参数进行调查,发现高度近视各屈光因子变化主要为眼轴延长,高度近视眼的AL/R比值变化较正常眼显著;在正视眼中,角膜曲率半径与眼球轴长呈显著正相关,而在高度近视眼中则没有观察到这种显著相关性;AL/R比值为近视眼的预测因子,其在近视眼的发展以及正视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值得进一步深入观察和研究。深入探讨高度近视的屈光参数变化规律,对临床防治高度近视眼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