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控制别拖延 以免错过治疗黄金期:近视是眼球发生的器质性改变,眼球的前后轴变长,外界物象通过眼睛的屈光系统成像在视网膜前,视网膜上没有清晰的物象。
近视已成为青少年健康的最大“杀手”,尤其是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可能导致的一系列眼底并发症,是无法通过光学手段或者手术解决的。因此,孩子近视后要及时控制,以免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期,发展为高度近视。
假性近视可能拖成真性近视
发现孩子视力下降就先去配镜?这是错误的。近视有真假之分,12岁以下儿童初次配镜要散瞳验光,排除假性近视。散瞳后,如果孩子的视力恢复正常,即为假性近视。
假性近视是由于用眼过度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过度调节,形成调节痉挛,使晶状体屈光度增加,视物不清。患假性近视后及时矫正,是可以治愈的。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长此以往就会变成真性近视。真性近视形成后不可逆转,只能通过科学的方式控制其发展。
控制近视发展的意义
调查显示,我国6-18岁的城市学生近视发生率从低于10%激增至约80%。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近视导致的眼科并发症将成为导致视力受损和致盲的第一位病因。因此,定期眼检、科学预防儿童近视的发生、科学控制儿童近视的进展非常重要。
专家提醒:一般在6-10岁发生的近视,成年后发展为高度近视的风险大为增加。如果能采取措施让孩子们的近视发生得晚一些、进展慢一些、成年后度数会低一些。
防治近视眼,不同年龄采取不同方法
近视无法根除,只能科学预防。防治近视的关键时期是8-18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可采取不同方法。对于上小学的孩子,要提醒他们端正坐姿,注意控制用眼时间。
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业负担加重,孩子身体也在发育,眼轴也会增长。如果不注意采取有效措施,近视会快速增长。家长应提醒孩子注意用眼卫生,多参加户外活动。
眼轴增长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近视是眼球发生的器质性改变,眼球的前后轴变长,外界物象通过眼睛的屈光系统成像在视网膜前,视网膜上没有清晰的物象。
我国是近视大国,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关于近视的病因。研究表明,美籍华人比拉丁裔美国人相比具有更长的眼轴长度,且眼轴长度对屈光不正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约1/10近视患者存在眼底问题
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常有眼底病变,如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可能导致失明。高度近视者又会通过遗传机制,影响下一代的视力和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最终造成难以破解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