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眼见为实”的原因 电子产品与“视错觉”有关吗?

并非“眼见为实”的原因 电子产品与“视错觉”有关吗?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有时因画面背景的影响,心理因素的参与,会产生“视错觉”。例如,图1—5中,两条长度相同的横线,只因为两端所附箭头方向相反,看起来下边的横线似乎长一些。图1—6中,本来a、b两个圆圈大小相同,但因它们与周围圆圈的大小对比关系,圆圈b就显得大。

色觉也会出现视错觉。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的国旗,它是由看起来宽度相同的蓝、白、红3条色带做成的,但用尺子一量就会发现,三者的宽度不相同,蓝、白、红色带的宽度比例是30:33:37。这是因为蓝色光的波长短,折射率比红光大,进入人眼内变焦能力强,因而感到蓝色的较大。

很多人在衣着打扮上巧妙地利用了视错觉。身材矮胖的人穿一身纵条纹的衣服,就显得苗条些,身材胖的人穿深红色与黑色的衣服也显得苗条些。

眼睛的“视觉暂留”是电影、电视的生理基础。当我们注视的物体从眼前消失后,物体在大脑中的印象还要停留0.1秒左右的时间,这就是“视觉暂留”。在放映电影时,一般每秒钟放24幅图片,就是说,每两幅图片之间仅相隔0.042秒,以致我们对上一张图片的印象尚未消失,下一张图像已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于是便感到屏幕上的人物动作是连续的。

由此可见,电影、电视正是利用“视觉暂留”,使我们对于间断的静态的图像产生了连续动作的错觉。影视中的“慢动作”和“快动作”则是变换拍摄频率造成的。在一般情况下,拍摄和放映频率都是每秒24幅图片,屏幕上的人物动作与现实中的人物动作是一致的。当人们用高速摄影(每秒可拍几百幅以上)的图片用每秒24幅的频率播放时,屏幕上就呈现出缓慢、轻盈的慢动作。这种慢镜头把时间“放大”、“放慢”了,有很高的分辨能力,这是因为它弥补了人眼的“视觉暂留”的缺陷。在体育运动中经常运用慢镜头来分析、判断足球运动员是否有犯规动作。慢镜头在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例如,在发射火箭时,可用多台高速摄影机进行拍摄,在以每秒24幅的频率播放时,我们就会看到火箭冉冉升起的壮观景象。至于“快动作”的形成,则是由于拍摄频率小于每秒24幅,播放时仍用每秒24幅的频率造成的,这就是我们在影、视屏幕上有时可看到具具有喜剧色彩的快镜头的原因。以上是由视力中心为大家讲解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