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斜视与非共同性斜视有什么区别
(一)发病机制和病因 共同性斜视:主要是两眼经常地或间歇地脱离平行眼位而表现出一定的偏斜。当患眼和健眼分别注视时,两侧的斜度基本相等。其病因主要是由于知觉的、运动的或中枢性的障碍,使双眼视觉反射活动受到影响而至眼位分离。根据倾斜方向又分为:内斜视(对眼)和外斜视。 非共同性斜视:主要指麻痹性斜视。是由于病变累及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及眼外肌本身,造成双眼在接受大脑指令时不能协调运动,而在患眼和健眼分别注视时,两侧的斜度不相等(前者大于后者),并且在眼睛注视不同方向时斜视度亦不同。非共同性斜视可分为三大类:先天性或生后早期的眼肌麻痹;后天性眼肌麻痹;先天性肌肉筋膜异常。 (二)治疗方法: 治疗共同性内斜视:①矫正屈光不正,尤其对于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患者,屈光矫正的同时,眼位也得到全部或部分矫正;②治疗弱视眼;③正位训练;④手术治疗。 治疗非共同性外斜视:首先要查明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用药物治疗时可选用肌注维生素B1、B12和三磷酸腺苷;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对神经炎和肌炎有效;在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的恢复期间,于内直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可暂时解除复视的干扰,防止或治疗内直肌痉挛。对于小于10度的斜视,可试用三棱镜中和法消除复视。当去除病因或已证实其不再复发时还可考虑手术治疗。 专家表示,治疗斜视对时间要求很严格,年纪越小,治疗效果越好。一般在6岁以内治愈率可高达80%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治疗效果会明显降低,很多孩子都是因为延误了治疗而遗憾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