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光知识】近视能不能治疗是“定性”的问题,视力多久提高多少是“定量”问题

【眼视光知识】近视能不能治疗是“定性”的问题,视力多久提高多少是“定量”问题

近视能不能治疗是“定性”的问题,视力多久提高多少是“定量”问题:传统眼科医学只承认近视可以矫正,不承认近视还可以治疗。这种结论是由主流医学理论决定的,可以说这是主流医学对近视治疗的“定性”:主流医学认为真性近视不能治疗,只能通过佩戴合适的近视眼镜进行屈光矫正(…

  近视能不能治疗是“定性”的问题,视力多久提高多少是“定量”问题。在近视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关注的是“定性”,也就是方法的有效性,反应在视力的改善、度数的有效控制以及度数的适当降低,因为“定性”决定了发展方向;而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定量”,过多的“定量”要求往往是诸多机构谎言的温床。

  传统眼科医学只承认近视可以矫正,不承认近视还可以治疗。这种结论是由主流医学理论决定的,可以说这是主流医学对近视治疗的“定性”:主流医学认为真性近视不能治疗,只能通过佩戴合适的近视眼镜进行屈光矫正(准分子激光手术也属于屈光矫正的方式)。

  虽然主流医学不承认近视可以治疗,其实民间在近视治疗方法探索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当然在治疗方法上五花八门、鱼龙混杂,而且民间往往把视力改善和治疗近视混为一谈,使得人们面临众多的方法不知如何取舍。也就是说能改善视力不一定就能治疗近视,毕竟近视属于眼肌(睫状肌)僵持的结果,属于屈光问题。

  稍有医学常识的人,就会明白:引起视力下降的因素其实是很多的,所以改善视力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而近视引起的视力低下,主要与眼肌僵持导致的屈光状态改变有关,治疗上也只有针对改善自身眼肌的调节机能的方法(比如“双眼同步眼肌疗法”通过定位、以及被动向光性的原理,达到光学向力学的转变,进而改善自身眼肌调节机能),才能有效改善自身裸眼视力、控制度数发展甚至适当的降低度数。

  经常会遇到患者咨询:通过治疗能否完全恢复或者多久能治好的问题,也就是人们会经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边是传统眼科医生的忠告:“近视不能治疗”(究其原因源自验光配镜的方法);而另一边能治疗,就要求完全恢复和快速改善。改善多少和多久改善问题本身就牵涉到“定量”的问题。我们常说近视可以治疗,就是“定性”,说明治疗的可能性。其实这种治疗的可能相对单纯依赖眼镜的度数不断增加就有很大的跨越,就是一种优势和本质的不同,是方向的逆转。我们常说治疗近视观念要正确,就是要承认近视可以治疗,当然与治疗方法密不可分

  其实在治疗近视的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定性”,因为只有定性才能区分与传统验光配镜的不同,才能在治疗上找到相对正确的方向,毕竟好多眼科医生依然主张近视患者要长期配戴镜,而且这种理念还相当顽固,甚至把同样是屈光矫正方式的准分子激光手术,错误的灌输给近视患者是“唯一的”的近视“治疗”方式(其实质无非是把自身的角膜做成了相应度数镜片,只是免除了配镜的困扰,却无法有效的遏制近视发展)。所以从定性的角度来说,配镜和准分子激光手术都是屈光矫正的方式,不是治疗手段。

  所以在方法的介绍中,会理性告知方法能通过改善自身眼肌调节机能达到有效的改善自身裸眼视力、控制度数发展并适当降低度数的目的,而不希望患者有太多过分的奢求,即便有好多患者有很好的视力改善和度数降低,也不希望患者以定量的要求奢望方法尽善尽美,毕竟近视的状况和个人的眼肌调节能力以及习惯的养成都不尽相同,那样要求既不客观、也不现实。所以“定性”就成了主要的推介方式,而不是用部分完美的“定量”结果去误导患者。

  有一点需要明白:任何慢性的疾病,都不要奢望有快速恢复和改善的方法,因为漫长的疾病过程不仅会导致一些指标的显著变化,更多的是隐性的器质性变化。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潜在有一套应急反应系统,可以导致指标的的快速改善或显著提升,但这些通常都只是应急,但不能用来作为治疗有效的指征。正如兴奋剂可以提高运动成绩,散瞳可以暂时的恢复和改善裸眼视力,雾视法可以起到对阿托品过敏的患者的散瞳效果,局部请刺激可以快速改善生命指标、缓解疼痛,这些都可以作为应急,但不能作为健康状态的明证。任何慢性疾病的快速修复和显著改善都有部位人知的障眼法,这需要从治疗和康复的朋友警惕,为什么社会治疗机构很难经历三年的期限,这跟为寻求认同和快熟加盟所用的应急手段有关。既然是疾病,就要遵循疾病的治疗改善的规律。或许有人矫情说近视不是病,那么影响人正常视觉功能的疾患不是病,又是什么?

  所以,在方法的结果与传统主流理论相背离的情况下,只要能“定性”就是最大的优势,也就是说只要能有效控制度数发展就是最大的优势,何况不止这些。所以,学会客观和理性,才能正确的抉择,而不是简单的盲从。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在理性和客观的层面看待近视治疗以及诸多事务,那样的化,我们会更多的接近真实而远离谎言和欺骗,逐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