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辐射镜片基础知识:电磁辐射

导读:电磁辐射已经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源,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已将电磁辐射列为必须控制的公害之一。电磁辐射存在广泛,不论在职业场所,还是在家庭环境中,人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电磁场辐照。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防辐射镜片基础知识之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电磁波是电磁场的一种运动形态。电与磁一体两面,变

电磁辐射已经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源,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已将电磁辐射列为必须控制的公害之一。电磁辐射存在广泛,不论在职业场所,还是在家庭环境中,人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电磁场辐照。

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防辐射镜片基础知识之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

电磁波是电磁场的一种运动形态。电与磁一体两面,变动的电会产生磁,变动的磁则会产生电。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的场,即电磁场,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形成了电磁波。电磁波为横波,可以借助有形介质进行传递。当频率较低时,主要借助有形的导电体进行传递,其能量几乎全部返回原电路而没有辐射。电磁波频率高时,可以在游行介质内传递,亦可以在自由空间内传递。在自由空间内传递的原理是在高频率的电磁振荡中,磁电互变快,能量不可能全部返回原振荡电路,于是电能、磁能随着电场与磁场的周期变化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能量,这就是一种辐射。电磁波的磁场、电场及其行进方向三者互相垂直。振幅沿传播方向的垂直方向作周期性变化,其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其能量功率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其速度等于光速c(每秒3 X 108111/S)。通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反射、绕射、散射及吸收等。波长越长其衰减也越少,电磁波的波长越长也越容易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的电磁波,即为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形态存在的物质。人类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它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太阳及其他星球也从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围绕在人类身边的天然磁场、太阳光、家用电器等都会发出强度不同的辐射。电磁辐射所衍生的能量,取决于频率的高低,频率愈高,能量愈大。频率极高的X光和伽玛射线可产生较大的能量,能够破坏合成人体组织的分子。事实上,X光和伽玛射线的能量可以令原子和分子电离,因此被单独列为“电离”辐射。X光和伽玛射线所产生的电磁能量,有别于射频发射装置所产生的电磁能量。射频装置的电磁能量属于频谱中频率较低的那一端,不能破坏把分子紧扣一起的化学键,故被列为“非电离”辐射。这两种射线在医学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但照射过量将会损害健康。

电磁波频谱包括形形色色的电磁辐射,从几赫兹极低频电磁辐射至几亿赫兹的极高频电磁辐射。两者之间还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光等。按照辐射种类可分为游离辐射、有热效应的非游离辐射、无效效应的非游离辐射。

电磁波的频率范围是从3 kHz~30 kHz的超长波到300 GHz~3 Thz的波长,电磁辐射按其频段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频段名称

频段范围

(含上限不含下限)

波段名称

波长范围

(含上限不含下限)

甚低频(VLF)

3千赫~30千赫(KHz)

甚长波

100 km~l0 km

低频(LF)

30千赫~300千赫(KHz)

长波

10 km~l km

中频(MF)

300千赫~3 000千赫(KHz)

中波

1000 m~l00 m

高频(HF)

3兆赫~30兆赫(MHz)

短波

100 m~l0 m

甚高频(VHF)

30兆赫~300兆赫(MHz)

米波

10 m~l m

特高频(UHF)

300兆赫~3 000兆赫(MHz)

分米波

100 cm~l0 cm

超高频(SHF)

3吉赫~30吉赫(GHz)

厘米波

10 cm~l cm

极高频(EHF)

30吉赫~300吉赫(GHz)

毫米波

10 mm~l mm

至高频

300吉赫~3 000吉赫(GHz)

丝米波

1 mm~0.1 mm

防辐射镜片基础知识:电磁辐射

防辐射镜片基础知识:吸波材料

电磁辐射已经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源,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已将电磁辐射列为必须控制的公害之一。电磁辐射存在广泛,不论在职业场所,还是在家庭环境中,人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电磁场辐照。经常接触的是从短波段30 MHz到微波段3 000 MHz的电子产品,根据其频率特征可以对人体造成热效应、非热效应、累积效应。人眼组织含有大量的水分,易吸收电磁辐射功率,而且眼部血流量少,故在电磁辐射作用下,眼球的温度容易升高。温度升高是造成白内障的主要条件。某些频段的电磁辐射对角膜、房水、玻璃体、视网膜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此外;长期受到低强度电磁辐射的作用,可促使视觉疲劳,眼睛不舒适和眼干等症状发生。

本文为大家介绍的是防辐射镜片基础知识之吸波材料。

吸波材料是指能吸收投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并通过材料的介质损耗使电磁波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由于各类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不同,吸波原理也不尽相同。但是材料的吸波特性可以用宏观的电磁理论进行评价分析,即使用材料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来评价吸波材料的反射和传输特性。吸波材料的分类为:

1.按材料成型工艺和承载能力

可以分为涂敷型吸波材料和结构型吸波材料。前者是将吸收剂(金属或合金粉末、铁氧体、导电纤维等)与粘合剂混合后,涂敷于目标表面形成吸波涂层。后者是具有承载和吸波的双重功能,通常是将吸收剂分散在层状结构材料中,或者采用强度高、透波性能好的高聚物复合材料(如玻璃钢、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等)为面板,蜂窝状、波纹体或角锥体为夹芯的复合结构。

2.按吸波原理

吸波材料可以分为吸收型和干涉型两大类。吸收型吸波材料本身对雷达波进行吸收损耗,基本类型有复磁导率与介电常数基本相等的吸收体、阻抗渐变宽频吸收体和衰减表面电流的薄层吸收体。干涉型吸波是利用吸波层表面和底层两列反射波的振辐相等、相位相反进行干涉抵消,这类材料的缺点是吸收频带较窄。

3.按材料的损耗机理

吸收材料可以分为电阻型、电介质型和磁介质型三大类。电阻型吸波材料的电磁能主要衰减在材料电阻上,如碳化硅、石墨等。电介质型吸波材料主要机理为介质极化驰豫损耗,如钛酸钡之类材料。磁介质型吸波材料的损耗机理主要为铁磁共振吸收,如铁氧体、羟基体等。

4.按研究时期

可分为传统型吸波材料和新型吸波材料。铁氧体、钛酸钡、金属微粉、石墨、碳化硅、导 电纤维等都属于传统型吸波材料。这些吸波材料的共同缺点是吸收频带较窄、密度较大。其中铁氧体吸波材料和金属微粉吸波材料性能较好。新型吸波材料包括纳米材料、手性材料、导电高聚物、多晶体纤维及电路模拟吸波材料等。

防辐射镜片基础知识:吸波材料

防辐射镜片检测标准

国家眼镜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委托金陵科技学院负责起草了防辐射镜片检测标准(草稿),但该标准目前尚未正式发布,在本书中分析探讨仅供参考。该标准中关于镜片的防辐射性能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1. 防辐射镜片的防辐射性能特指可见光及紫外波段以外的电磁辐射。

这一条的重要意义在于对防辐射镜片的防辐射功能提出了更准确的电磁波谱范围,目前市场上的防辐射镜片形形色色,很多厂家打着防辐射眼镜的旗号,但实际上是利用防紫外线的功能来欺骗消费者。而实际上在GB 10810. 3-2006眼镜镜片第三部分:透射比规范及测量方法中已经明确了除老视镜和近用镜外的镜片都必须满足防紫外线的具体要求。在新的标准草案中明确了防辐射性能有利于规范防辐射镜片市场。

2. 检测系统的周围环境温度应为15~35℃,相对湿度45%~75%,气压86 kPa~ 106 kPa。检测环境必须满足国家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中2.2.2表2公众照射导出 限值。检测位置需在普通钢筋混凝土构造的室内进行,一般取距离地面及周围墙面 1. 5~2 m的位置测量。

这一条的提出是指对于大部分配戴防辐射镜片的人群而言的工作生活环境,而在一些特定环境中性能可能会存在明显的变化。在GB8702中对于公众电磁辐射照射导出限值规定了在24h内,环境电磁辐射场的参数在任意连续6 min内的不同频率范围内的电场强度(V/m)、磁场强度(A/m)、功率密度(W/m2)平均值的对照参考结果。

3.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频谱分析仪对空间频率进行分析,在符合要求的空间环境中选择能量的频率进行测量。每次测量选择连续6 min内的稳定状态的大值记录该点的测试结果P1。然后在频谱分析仪测试探头之前加镜片在同一点按同样方法进行测量和记录数据P2。取增加镜片后的测量数据P2与第一次测量数据P1衰减比值r作为防辐射镜片的分级分类数据,其计算方法如下:

R=P1 – P2 /P1

防辐射性能在增加镜片前后的衰减比r满足下表要求。

衰减比r

类别

r<≥50%

A类防辐射镜片

10%≤r<50%

B类防辐射镜片

1%≤r<10%

C类防辐射镜片

本次征求意见稿没有沿用一贯的测量电阻或者具体辐射值的方法,而采用了衰减比的办法。衰减比对于配戴者而言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因为测量电阻或者具体辐射值而言都有很多不确定性,对测量环境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采用衰减比值的方法能更清晰的描述防辐射镜片的性能和实际防辐射能力。对于防辐射镜片采用以百分比进行分类分级的方式有利于镜片厂家不断创新技术,提高防辐射镜片性能。

防辐射镜片检测标准

今天关于http://www.duxo.com.cn/20210824/00434882.html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关于眼镜的资讯请关注新概念。

参考资料来源1:防辐射镜片基础知识:电磁辐射

参考资料来源2:http://www.duxo.com.cn/20210824/00434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