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控规范与流程​(摘要)
近视眼镜配帽子

儿童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控规范与流程​(摘要)

儿童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控规范与流程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发表在中华眼科医学杂志。

近年来,由于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加重、电子产品的普及等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日益严重。近视眼问题已成为困扰家庭、学校、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视眼的发生受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近视眼的综合防控需要系统考虑用眼习惯、户外活动、读写距离、采光照明、营养供给以及电子产品使用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科学的屈光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创造利于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的用眼环境,建立一整套系统性检测与防控屈光不正的操作标准,对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眼,切实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眼发生率,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儿童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控规范与流程摘自《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检测与防控的应用标准》

( 一) 规范验光、选择适宜眼镜类型配戴精准屈光度的眼镜

在规范验光的基础上,依照表16的规范选择适宜眼镜类型,并充分运用当前镜片加工工艺的新进展,遵从最好矫正视力、最低度数的原则,选取精准化镜片( 比如 ± 0. 05 D、 ± 0. 12 D 等) ,以实现儿童青少年精准化的最优配镜方案。

( 二) 控制近距离用眼

减少近距离用眼的总量,严格控制 < 33 cm 视距且 > 45 min的持续近距离用眼。

( 三) 增加户外活动

未发生近视的儿童青少年,应控制≥2 h /d 的户外活动 或≥10 h /w 的户外活动( 可有效降低近视的发生率) 。

( 四) 改善教育机构的环境

1. 减负与保健操: 减轻学业负担、加强考试管理、坚持眼 保健操等措施。

2. 教室采用全光谱组成的太阳光光照: 可直接引入太阳 光或对现有发光体进行组合的方式达到全光谱照明的目的, 如混合白炽灯、卤素灯、LED 灯等形式实现。

3. 教室照度均匀度: 应不低于 0.7。

4. 教室课桌面上维持的平均照度值: 不应低于3001x。

5. 教室内光照系统应具备自适应可变光功能: 应与教室灯光布局、课桌面、学生座位调整与室外不同地域、不明时间 及不同天气的自然光改变等实际情况匹配。

6. 采用近视预防桌椅: 实现一尺一拳一寸( 阅读距离 33 cm; 身体距桌 8 cm; 手距笔尖3. 33 cm) 护眼原则。

注:近视预防桌椅应该具备的功能,包括能够结合儿童发育的实际身高,调整坐直身姿与课桌间的距离;能够使用固定件控制课本作业本与身体的距离,从而控制眼部与视物 之间的距离大于 30 cm;能够使用固定件实现儿童青少年坐 姿保持竖直居中。

(五) 改善家庭环境

1. 照明环境: 参照教室照明要求。

2. 坐姿控制: 使用近视预防桌椅,实现一尺一拳一寸 原则。

3. 增加电子防控系统: 控单次读写时长,定时提醒休息; 坐姿不正确时报警。

( 六) 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

1. 采用智能监控系统控制儿童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

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min,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h,使用电子产品学习 30~ 40min 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 min; 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家庭常用电子产品的智能监控功能应包括: 监控系统能通过录入儿童屈光发育档案信息,通过分析年龄、近视度数、近视度数增长速度和父母近视度数等用户特性为家庭提供个性化的 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及使用间隔建议;

监控系统能结合使用者当前的环境光因素,自动调节显示亮度及对比度; 当使用者超过建议的使用时长及使用间隔时,监控系统能通过所安装的电子设备发出预警,并将使用者信息发送至提前预设的监控人,监控人可远程操控电子产品的工作状态。

2. 采用具有电子产品红光滤过功能的设备:

在不具备红光滤过的电子产品中,应覆盖红光滤过膜片,滤过波段为 630 nm以上红光波长,且红光滤过率应在 85% 以上。

应具备红光滤过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

透光类显示装置: 如 LED 屏、 LCD 屏、液晶屏等;

自发光类显示装置: 如 OLED 屏、QLED 屏、Micro LED 屏、荧光屏、等离子屏等;

投影类显示装置: 如 显示镜头、投影幕布等。

( 七) 改善睡眠与饮食

1. 保障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 小学生10h/d、初中生9h/d、高中阶段学生8h/d。

2. 增加鱼类、水果、绿色蔬菜等食物: 应在学校食堂、营 养餐配给和家庭饮食结构中注意调整。

( 八) 辅以中医药防控法

利用中医药,制定实施中西医一体化综合防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