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散光配镜原则—-眼镜店加盟 视力保健加盟
近视眼镜配帽子

混合散光配镜原则—-眼镜店加盟 视力保健加盟

一、用等效球镜度判断混合散光的离焦性质 之前博文提到在儿童混合散光的配镜原则中(混合散光配镜原则与正、负柱镜形式的选择——我的一点看法),先做等效球镜度换算,判断混合散光的离焦性质是近视性还是远视性。如果是远视性,则按等效球镜度的正镜量和生理调节张力的关系,保留一定的调节;如果是近视性的,按MPMVA原则配镜,不保留调节张力。(这里我非常认同温州医科大学毛欣杰教授提的生理调节张力的概念,生理调节张力不等同于生理性远视的概念。) 为什么呢?因为: 在中高度远视中,不戴镜时需要更多的调节,在睫状肌麻痹验光后的恢复过程中,还是会容易引起过度的调节张力紧张(远视),而使得复光后表现出来的远视偏低。所以我们要用散瞳验光处方-生理调节张力量(即保留一定的调节量)的方法,在睫状肌麻痹验光后直接给配镜处方。 而在低度远视、正视和近视的儿童中,在睫状肌麻痹验光后的恢复过程中,不戴镜时是没有调节刺激(近视)的(近视眼远点近,看近不需要调节),也不存在生理调节张力的问题了,所以,我们复光后按MPMVA原则配镜。 混合散光是属于中高度远视?还是低度远视?还是近视?——用等效球镜度的方法判断就可以。但是,混合散光的等效球镜度多是低度远视或低度近视,那是否我们就用,没有调节刺激或者低调节刺激的近视性的原则——复光后MPMVA原则配镜呢?

二、等效球镜度判断混合散光离焦性质的缺点 这里引出了一个问题——等效球镜度评价混合散光离焦性质的缺点在哪里?等效球镜度计算为低度远视或低度近视时,其调节状态与真实的低度远视/低度近视相同吗? 我们知道,等效球镜度其实表达的是混合散光最小弥散环的位置。最小弥散环,并不是点(无散光时,视网膜成像就不是最小弥散环而是点了)。当散光大时,最小弥散环也很大,此时,如果不矫正散光,即是最小弥散环落在黄斑中心凹附近(低度远视/低度近视状态),也是很模糊的。——最小弥散环/等效球镜度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计算值,不能反映视觉质量! 当散光量小的时候,小弥散环也不会大,视网膜成像相对清晰,此时的状态确实类似于低度屈光不正,我们完全赞同用MPMVA原则。 然而,当散光量大的时候最小弥散环也大,视力是不好的,此时会不会出现因为无论怎么调节,都无法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而造成调节波动,或造成额外的调节刺激呢(类似中度远视状态)?进一步说:散光大的混合散光眼,在睫状肌麻痹验光后的恢复过程中,不戴镜时的调节状态也是不稳定的,或有可能容易造成调节张力增加的情况呢? 这使我回想起自己遇到过的几个非常典型的高散光病例。在未矫正散光时,验光都非常不稳定,即使做了睫状肌麻痹验光,复光后的验光结果波动都很大——很不容易获得准确的验光结果! 也就是说,很有可能:高散光混合散光的儿童,复光的过程中调节波动大,有可能会造成调节张力增加,即是:此时还应该按等效球镜度远视,保留一定调节原则睫状肌麻痹验光直接给处方。

三、寻找文献支持 为此,查阅到几篇相关文献,并得到以下结论: 1. 1. 未矫正的显著散光对调节有影响,多表现为调节精准度下降(以调节滞后为主), 散光越高对调节影响越明显。【1】【2】 2. 2. 在小鸡的动物实验中,散光影响小鸡的调节功能。【3】 3. 3. 在未矫正的高散光、高调节需求/高远视 的儿童眼中,调节精准性是下降的。高散光组的调节波动和变化(标准差)最大。(低(<1.0D)散光组;中(1.0~3.0D)散光组;高(>3.0D)散光组)【4】(其中【4】的研究比较有趣,比较了低、中、高散光组未矫正儿童,在不同距离:40cm和2m;不同阅读难度:阅读最佳视力阈值文字(高难度)和观看视频(低难度)的调节。——有兴趣大,可以阅读原文) 近距离(40cm)不同散光组对高/低调节刺激的反应,其中THTR和AATR是阅读最佳视力阈值的视标(高视觉要求),VV是指观看视频(低视觉要求) 中距离(2m)不同散光组对高/低调节刺激的反应,其中THTR和AATR是阅读最佳视力阈值的视标(高视觉要求),VV是指观看视频(低视觉要求) 四、小结 1. 1. 等效球镜度的计算可以判断混合散光的离焦性质,但有缺陷。对于散光较大的混合性散光,等效球镜度只是简单的数学计算,不能反映真实的调节状态。 2. 2. 当散光量较小时(根据研究的结果,我认为<3D时),可以按低度远视或近视的原则,按复光后MPMVA原则配镜。 3. 3. 当散光量较大时(根据研究的结果,我认为≥3D时),按保留一定调节,睫状肌麻痹验光直接给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