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光知识】高度近视患者血管旁异常和黄斑劈裂

【眼视光知识】高度近视患者血管旁异常和黄斑劈裂

高度近视患者血管旁异常和黄斑劈裂:黄斑劈裂是高度近视眼的并发症之一,伴有视力损害,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过OCT检查,我们发现了高度近视的血管旁异常.

黄斑劈裂是高度近视眼的并发症之一,伴有视力损害,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过OCT检查,我们发现了高度近视的血管旁异常,目前被报道的有四种类型:血管旁视网膜囊肿(paravascularretinalcysts,PCs)、血管及血管旁微皱褶(vascularandparavascularmicrofolds,PMs)、血管旁板层孔(paravascularlamellarholes)和血管旁视网膜劈裂(paravascularretinoschisis,PR),(见图1)。这些异常大都不影响视力,也很难通过眼底检查发现,所以较为少见。本文对高度近视血管旁异常的发病率做了统计,并且研究了他们与黄斑劈裂之间的关系。

本文作者对134名高度近视(屈光度>6D或眼轴长>26mm)患者的250只眼进行了横断面研究。在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所有患者都通过了包括OCT在内的完整的眼科检查。最终结果显示:170只眼(68%)伴有血管旁微皱褶,121只眼(48.4%)伴有血管旁视网膜囊肿,35只眼(14%)血管周围有板层孔。所有存在血管旁视网膜囊肿的患眼都同时伴有血管旁微皱褶。在全部250例患眼中,共计48例伴有血管旁视网膜劈裂,其中16例(6.4%)为黄斑劈裂。于此同时,作者对年龄、等效球镜值(SE)、血管旁微皱褶、血管旁视网膜囊肿、视网膜劈裂(黄斑区不受累)、牵拉结构以及黄斑前膜等进行了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SE、血管旁视网膜劈裂、以及合并牵拉结构,增加了黄斑劈裂的风险(见表1)。

最终,作者提出,在高度近视眼的血管周围区域最常观察到的类型是血管旁微皱褶。它是受来自不同方向的力(眼内外的作用力)的结果,特别是牵拉结构的存在。不同于其他研究,在本文中,所有伴血管旁视网膜囊肿的患眼都同时伴有血管旁微皱褶,仅71.17%有血管旁微皱褶的患者同时存在有血管旁视网膜囊肿,所以,作者认为血管旁微皱褶是血管旁囊肿以及血管旁黄斑劈裂的前期病变。但是由于本研究局限性,还有待于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证实。

血管旁异常是指利用OCT检查发现的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血管周围病变。由于这些病变通常在眼底检查时难以发现,以往并未引起眼科医生的特别关注。近年来随着OCT技术的发展和深入研究,有研究者提出了“血管旁异常”的概念并对其OCT表现进行了详细描述。高度近视血管旁异常一般不影响视力,但这些病变与高度近视的其它影响视力的并发症之间是否有关系,很值得探讨。RKamal-Salah等研究发现等效球镜、血管旁视网膜劈裂、牵拉结构(黄斑前膜、玻璃体后皮质劈裂、玻璃体黄斑牵拉、视网膜内界膜脱离等)的存在是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危险因素。

阅读这篇文献后,我有两点想法:

1、对于临床中常见的病变,有的医生会习以为常,而有的医生会带着问题深入研究,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临床科研需要有心人。

2、同样是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患者,有的患者在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劈裂明显好转,而有的患者劈裂无改善,甚至形成黄斑裂孔,哪些因素会影响手术效果,手术前的OCT检查是否会有所发现,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