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光知识】这些训练操作不当会加重近视

【眼视光知识】这些训练操作不当会加重近视

这些训练操作不当会加重近视:在进行所谓的“矫正”时,患者不知道自己真实的屈光状态,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用眼习惯,比如眯眼、歪头、频繁眨眼等,出现斜视。在孩子近视加深最快的时期(8-14岁)选择这些机构,会错过治疗…

针对一些保健机构开展的“近视矫正”项目,不少消费者质疑,真的有效吗?为此,记者邀请两位志愿者进行了实验,并就此咨询广东省眼健康协会会长、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岳丽箐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屈光科的张晓晓两位眼科专家,两位专家针对这些项目做了医学解读。

1、光栅游戏训练:机构声称能“刺激视网膜神经细胞和视觉中枢通路兴奋度,提高眼屈光系统调节能力”。志愿者经过10分钟左右的训练,感觉到视疲劳。

专家分析:该疗法可能借鉴了弱视治疗仪上的“光栅疗法”,但光栅疗法只针对某部分弱视儿童,对于近视或是调节储备不足的孩子,长时间注视这个屏幕,且亮度太高,反而会加重视疲劳,甚至使假性近视更快向真性近视方向发展。

2、看视力表:佩戴验光镜,在外看一个“专利”视力表,视力表作用是:“在被动训练基础上,强迫专注视标,提高睫状肌的调节能力”。志愿者表示测试前后无明显差别,用力注视时视力会忽然提高。

专家分析:未经过官方认证和达到国际标准的视力表,可能是个商业的噱头。视力表检查受很多因素影响,近视患者稍微眯一下眼睛,视力便可提高一到两行。紧闭双眼再看物体,由于泪膜的涂布,瞬间也有可能提高视力。所以不能以视力表来衡量睫状肌的调节能力。

3、颠球训练:佩戴验光镜颠乒乓球,同时要求眼球随乒乓球进行转动,称可以“促进眼肌功能协调”。

专家分析:训练可锻炼眼外肌,打乒乓球可提高手眼协调能力,但是对真性近视没有任何帮助。

4、明暗训练:用荧光灯对眼部进行间歇照射,称可以训练虹膜缩放能力,减低畏光和夜盲,活化视觉神经。志愿者感觉有一定的放松效果。

专家分析:明暗交替可刺激瞳孔缩放,但没有科学依据证实可以减少畏光和夜盲的发生。

5、15点训练:绿板屏上15点荧光灯,调动眼睛跟随荧光灯有规律变动。体验初期让人感觉眼部微量胀痛,需要不断进行闭眼休息,适应之后胀痛感消失,眼部会出现疲劳感。

专家分析:和“光栅游戏训练”方法一样,长时间训练会导致用眼疲劳,反而加速近视的发展。

6、穴位按摩:宣称用“带有磁力”的按摩仪器按摩,可以疏通经络,激活视神经,恢复睫状肌弹性。经过半小时按摩,志愿者起身会短暂性失去方向感。

专家分析:如果它真能缓解视疲劳,那么它的作用跟闭眼休息是一样的。

7、倒8训练:宣称可以“活化眼外肌,平滑眼角膜,调节散光”,志愿者眼部出现干涩、胀痛、疲劳等状况,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专家分析:这项训练同样只是起到锻炼眼外肌的作用,但是对真性近视没有任何帮助。

8、望远训练:以自身视力进行字体对焦,辨认黑板字体。志愿者无明显不适,但持续眼部聚焦字体需要进行间断休息以缓解眼疲劳。

专家分析:此方法只是强迫眼睛通过挤眼等方式进行聚焦,并无任何治疗意义。

小心花了大钱,孩子近视却加重

“家长发现孩子视力有问题就以为是近视,实际上弱视、散光等都会影响视力,应尽快到医院来确诊,而不是盲目地去花大价钱矫正孩子视力!”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屈光科的张晓晓医生称,她在临床上碰到不少因去这些机构给孩子矫正视力,结果加重近视的案例。

“有个小女孩两月前只有200度,家长便花好几千元带孩子去做视力矫正,两个月后孩子的近视度数却增加到了400多度,这才来中山眼科中心就诊。”张晓晓称,通常这些机构都不会给患者进行散瞳验光,而是直接用视力表来判断孩子的屈光状态,这是不科学的。查视力只是一个很粗略的检查,孩子眯一眯眼睛、视力提高一两行,家长就会觉得有效果,不去做正规治疗,错过了控制近视加深的时机。

岳丽箐表示,社会上的一些矫正方法,看似有理有据,但多数经不起医学推敲,比如将缓解视力疲劳与提高视力画等号,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而某些需要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的方法,不仅会引起视疲劳,还可能加剧近视度数上升。

“可能是打擦边球,假性近视是视疲劳引起的,有些训练能改善视疲劳,如果孩子是假性近视可能觉得有效。”张晓晓医生强调,判断真性近视、假性近视首先是要进行科学验光,必须确诊后才能进行相应治疗。近视是不可逆的,18岁以上的人可通过激光手术来矫正,18岁以下的人群只能戴眼镜提高视力。

“许多机构、连锁店没有验光资质,不具备规范验光技能,无法确认患者屈光不正的精准度数及类型。这些机构还可能缺乏行医资质,‘验光师’、‘治疗师’可能是‘速成培训’上岗的。这些机构还在偷换概念,不区别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将视力与度数画等号。”

在进行所谓的“矫正”时,患者不知道自己真实的屈光状态,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的用眼习惯,比如眯眼、歪头、频繁眨眼等,出现斜视。在孩子近视加深最快的时期(8-14岁)选择这些机构,会错过治疗最佳时期。

“近视矫正”涉嫌夸大宣传

根据记者提供的调查线索、公司宣传材料以及官方网站介绍,法治广东研究中心主任宋儒亮认为,“综合来说,这些‘视力矫正’机构涉嫌几方面问题,首先他们宣传和实施的手法,与主流医学对近视的治疗有一定差距;其次这些机构可能在工商与卫生之间打了‘擦边球’;宣传上也可能违反了《新广告法》和《民法通则》中的部分规定等。”

他说,从这些机构宣称的“物理疗法”来看,并未提供医学方面证据,列明对“近视改善”有效,“实际上这就存在误导和夸大宣传的嫌疑”。

据宋儒亮解释,虽然在工商经营范围注册上是“保健”“视力训练”等非医疗性质范围,但近视本身属于医学方面的概念,“尽管工商注册没有涉及,但带有治疗性质,就涉及到是否合法行医的问题,卫生管理部门是可以介入的。”

针对这些机构的官方网站宣称的“成功案例”,宋儒亮认为,如果这部分机构涉嫌治疗行为,且提出成功案例,这是违反《新广告法》中规定的“患者不能现身说法谈疗效”的规定,案例中出现大部分为18岁以下儿童,这种宣传手法也涉嫌违反《民法通则》中“有关肖像权、自然人个人信息保护权”的规定。

“如果消费者认为在这些机构治疗后无效,是可以将当初签订的合同、宣传单张、其官方网站介绍以及医院验光作为书面证据,向工商或卫生部门进行投诉。”宋儒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