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配镜后一定要坚持戴

配上眼镜后建议经常戴,因为眼镜使屈光不正的眼睛趋于正常,能接近或获得正常眼睛的人所应有的能力,对工作、学习尤其对正在发育、成长需要掌握各种知识、技能开拓眼界的青少年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作用。

比如说一个患有中高度近视的儿童,他从小眼睛看远很不清楚,只是看书还比较清楚,那么他除了对书本有兴趣外,对外界一切其他的事物由于看不清很少会产生兴趣,从而与外界接触来往、对外界环境事物的认识都受到很大限制,也不爱玩。因而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和体格发育。他喜欢看书虽也不错,但越看得多近视越深;近视越深,越不愿从事课外活动而形成恶性循环,这对孩子全面发展很不利。

戴上合适的眼镜,这一切都会有所改变,提供了接近或达到正常孩子所应具备的先决条件,可能会帮助他成为一个有广阔前途的人才,不要小看眼镜的作用。远视的人,看书时比正常眼睛要多用不同程度的调节力,容易产生视力疲劳,出现看字模糊、眼累、眼疼甚至头疼、烦躁等症状,因而看书不能持久,影响工作、学习。有明显散光的人也有类似症状,戴上眼镜后症状消除了。因此无论是近视、远视、散光配上眼镜后一般应该经常戴。

青少年配镜散瞳是必经步骤

青少年配镜后一定要坚持戴

  如今,青少年近视人数急剧增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健康问题。

  专家介绍,在青少年近视眼防治方面,社会上存在两大误区:其一,有的家长过分紧张担忧,甚至认为近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带着孩子辗转于各大医院,求助于各种治疗。正是迎合这些人“恐近”的心态,目前市场上充斥了各种近视治疗仪,中国青少年也成了近视治疗的最大实验群体。其二,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近视是小事一桩,不去正规医院检查,不进行严格的验光,随便买副眼镜就行了,结果引起视觉质量下降、视疲劳,严重者还会导致弱视、斜视等疾患。

  发现孩子近视了,家长首先要带着孩子到正规医院检查,排除其他眼疾之后,进行验光,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进行医学验光。需要强调的是,小于16岁的孩子首次配镜之前必须散瞳验光,这样可以鉴别近视是真性还是假性。通常假性近视不需要戴眼镜,通过放松调节就可以得到改善。如果是真性近视,表明孩子的眼轴已经增长,就需要进行积极矫治了。因为害怕“戴上眼镜就摘不下来”而不给孩子配眼镜,是不对的。其实戴眼镜就是帮助孩子看清物体,与近视加深与否没有直接关系。

  有了正确的配镜处方,接下来就是配一副适合的眼镜。目前最多采用的是框架眼镜,选配时要注意几点:首先,眼镜平面距眼睛表面不能太远,恰当距离为12—15毫米,否则将加大框架眼镜的误差;其次,眼镜瞳距与眼睛的瞳距要相互适应,否则将增加镜片的棱镜效应,导致误差增大;最后,课外活动多的青少年可选树脂镜片,以减少镜片带来的意外眼部外伤。

青少年配镜需注意啥?

青少年配镜后一定要坚持戴

  验光

  青少年的眼睛调节能力强,自身调节范围可在300度之间,所以测瞬间值的电脑验光不适合青少年。青少年配镜前必须进行散瞳验光,让眼睛在真正放松的状态下,测得准确的度数。

  镜片

  对于儿童来说,从安全角度出发,应该选用树脂镜片或PC镜片。好的镜片光学性能好,对眼睛来说是好的,但是好的镜片价格也很高,由于孩子每年都要更换镜片,所以应该根据经济能力酌情考虑。

  配戴

  关于戴镜的问题,也要全面衡量。首先,虽然您的孩子属于轻度近视,但是裸眼视力不是很好,因此平日还是应该将眼镜戴上。这样能缓解孩子眼睛疲劳的症状,减缓近视的发展。其次,还要根据孩子看近时的眼位问题,考虑看近是否需要戴镜。若孩子看近时眼位是内隐斜或戴镜看近处不舒适,可以考虑不用戴镜(针对-2.00D以内的近视而言);若孩子看近时离书本很近,且有视疲劳症状,则应考虑坚持戴镜。14岁以下少年儿童必须每半年至一年重新散瞳验光换眼镜。戴镜后须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配适合自己的眼镜。

青少年配眼镜不能”一劳永逸”

青少年配镜后一定要坚持戴

“一副旧眼镜戴了两三年,镜架掉了漆,镜片也磨花了……”楚天都市报联手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开展“为江城万名贫困生免费配镜”活动以来,已有70余人致电预约。有些家长询问,孩子的旧眼镜戴久了,又开始眯着眼看,该不该重新配镜?

武汉市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眼视光专家鲁本麟教授说,除了经济原因外,很多家长误以为配镜后可以“一劳永逸”,这其实会伤害孩子的视力健康:青少年自身发育快,近视度数不稳定,加上眼镜戴久了镜架多少会有点扭曲变形,这使得镜片的光学中心与眼睛的瞳孔中心不在一个轴上,会产生棱镜反应,伤害眼肌。此外,镜片磨损会使其透光性下降,造成矫正视力低下的假象。

专家提醒,配镜后应每3-6个月复查一次,凡在该防治中心配镜的学生可进行免费复查。

今天关于青少年配镜后一定要坚持戴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想要了解更多眼镜验光以及视力防护的资讯,记得关注新概念学校哦。

参考资料:http://www.06ku.cn/20210824/0525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