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基础:最全的斜视学说
近视眼镜配帽子

眼科基础:最全的斜视学说

导语

调节学说眼的调节作用与眼的集合作用是互相联系的,一定的调节带来相应的集合。

病因

1.调节学说眼的调节作用与眼的集合作用是互相联系的,一定的调节带来相应的集合。常常由于调节—集合反射过强,其内直肌的作用有超出外直肌的趋向,而形成共同性内斜视。近视眼看近目标时少用或不用调节,集合力同时减弱,因此其内直肌的张力减低,有时就形成了共同性外斜视。

2.双眼反射学说双眼单视是条件反射,是依靠融合功能来完成,是后天获得的。如果在这个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两眼视力不同,一眼视力受到明显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妨碍了双眼单视的功能,就会产生一种眼位分离状态,即斜视

3.解剖学说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发育不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眼眶的发育、眶内筋膜结构的异常等,均可导致肌力不平衡而产生斜视。

4.遗传学说临床上常见在同一家族中有许多人患有共同性斜视,斜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斜视的患者因为眼位不正,其注意一个物体时,此物体影像于正常眼落在视网膜中心凹上,斜视眼则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如此视物就会出现复视情形;一眼影像受到抑制,丧失两眼之单一视功能与立体感,有的还会导致视力发育不良而造成弱视。

1.内斜视眼位向内偏斜。在出生至内发生者称之为先天性内斜视。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后天性内斜视又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调节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3岁儿童,患儿通常会伴有中高度远视,或是异常的调节内聚力与调节比率。

2.外斜视眼位向外偏斜一般可分为间歇性与恒定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因患者具有较好的融像能力,大部分的时间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维持在正常的位置,只有偶尔在阳光下或疲劳走神的时候,才表现出外斜的眼位。有些儿童还表现为,在强烈的太阳光常会闭一只眼睛。间歇性外斜视常会发展成恒定性外斜视。

3.上、下斜视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比内斜视和外斜视少见,上下斜视常伴有头部歪斜,即代偿头位。

检查以下是斜视的常规检查法:

1.双眼视功能的检查

(1)国内普遍使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的三级情况。

(2)立体视功能的定量测定,用同视机立体定量画片或颜氏随机点立体图测定立体视锐度。

2.屈光检查阿托品麻痹睫状肌验光:了解有无弱视和斜视与屈光的关系。

3.眼位和斜视角的测定确定是哪一类斜视。为了手术设计必须检查斜视角的大小。

4.眼球运动检查判断眼外肌的功能,看眼球运动是否正常到位。

5.有没有代偿头位帮助诊断是哪一条眼外肌麻痹。

6.确定麻痹肌的检查检查眼球的运动功能、双眼分别注视、单眼各方向注视的斜视角度,用红镜片试验或Hess屏方法等检查可以帮助确定。

7.牵拉试验

(1)术前评估术前将眼球牵拉至正位后估计术后复视及患者耐受情况。

(2)被动牵拉试验可以了解有无眼外肌机械性牵制或肌肉的痉挛情况。

(3)主动收缩试验了解肌肉的功能。

8.隐斜的检查用隐斜计做定量测定。集合近点的检测:帮助诊断肌性视疲劳。

9.调节性集合/调节(AC/A)的比值测定帮助判断斜视与调节和集合的关系。

诊断用以下方法可作出诊断:

1.询问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准确的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或诱因、斜视发展情况、做过何种治疗、有无家族史等。

2.眼外观检查注意患者眼位偏斜的方向和程度,睑裂是否等大,颜面是否对称,有无代偿性头位。

3.视力检查及屈光检查详细检查患者的远、近视力及矫正视力。对于高度近视和散光者以及青少年患者,必须扩瞳后进行屈光检查。

4.遮盖试验遮盖试验可以简单而又确切地对斜视进行定性检查。

5.检查眼球的运动观察6个主要运动方向,以确定每条眼肌的功能有无异常。

6.斜视角检查斜视角分为第一斜视角和第二斜视角。健眼注视时,斜眼偏斜的角度称为第一斜视角;当斜眼注视时,健眼偏斜的角度称为第二斜视角。测量第一、第二斜视角斜角可以协助麻痹眼的诊断,临床上常用的定量测量斜视角的方法有:角膜映光法、同视机检查法、三棱镜配合遮盖法等。

7.其他此外,还有斜视计测量斜视角法、马氏杆加三棱镜检查法、视野计测量法等。并发症大部分斜视患者出现立体视觉减弱或丧失,单眼抑制的患者可发生弱视,部分患者出现复视以及混淆视等症状。

治疗

1.非手术治疗治疗斜视,首先是针对弱视,以促使两眼良好的视力发育,其次为矫正偏斜的眼位。斜视的治疗方法包括:戴眼镜、戴眼罩遮盖、正位视训练。戴眼罩是治疗斜视所引起的弱视的主要方法。眼肌手术则包括放松(减弱)或缩短(增强)一眼或两眼的眼外肌中的一条或多条肌肉。轻度斜视可以戴棱镜来矫治。正位视训练可以作为手术前后的补充。

2.手术治疗斜视治疗的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斜视手术不仅为了矫正眼位、改善外观,更重要的是建立双眼视功能。手术时机以6~7岁前为最佳。术后通过双眼视训练以增强和保持稳定的立体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