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手术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近视散光

散光手术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近视散光

散光手术治疗眼疾的方法有很多,但目前,角膜切开与准分子激光角摸切削仍是治疗近视散光的主要散光手术,但其矫正度数一般在-6DC以下,极少有超过-8DC的,这是因为角膜的厚度与曲率变化范围是有限的,同时明显的屈光梯度会带来其他一些临床问题,那么,对于矫正较高度数的散光手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晶状体这一屈光改变范围更大的组织,提出通过植入椭圆形的人工晶体来矫正散光。

散光手术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近视散光的手术方法:早在运用角膜切开术治疗散光时,人们曾在白内障摘除植入球形人工晶体以后,在角膜陡峭的径线处作一条或几条横行切开,以矫正散光,这应该属于一种联合术式。椭球形人工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与白内障完全相同,经透明角膜的小切口途径术后无需缝合,不会引起手术散光,有利于掌握散光度数,更适于此。患者术前应仔细测定散光度及轴向,植入人工晶体时,将椭球形人工晶体的轴调整于术前检查屈光度高的径线处。理论上讲,通过植入不同度数的人工晶体,可以矫正各种度数的散光以及近视和远视。

散光手术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植入椭球形人工晶体既可在摘除白内障时进行,也可直接替换透明晶体。Xiao-Yisun等观察了130例行超声乳化加后房型椭球形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患者术前散光为1.50-3.50D,其采用了两种散光度的椭球形人工晶体,术前散光1.50—2.25D者采用2.00D的散光矫正,术前散光2.25-3.50D者用2.50D的散光矫正。将手术效果与行球形人工晶体植入加角膜周边切开者相比较,其术后剩余散光度较小,至术后12个月无明显增加,裸眼视力好于后者。Frohn曾对1例具13.4D高度散光的患者进行治疗,患者27年前曾行全层角膜移植术,手术植入一球镜为+19.OD、散光为+12D的椭球形人工晶体,术后角膜散光为14.3D,变化不大,检影验光为+1.5DS-3.0DCX90°,至术后7月仍保持稳定,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20/25,散光矫正效果显著。

椭球形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散光的主要临床问题为术后人工晶体转位,按其转动角度可分为3度:轻度:≤20°,中度:20°—40°,重度:≥40°。一般30°以下的转位可以被接受,较大的转位会引起裸眼视力下降、散光矫正效果差,这时往往要进行二次调整术。由于再次手术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如黄斑囊样水肿、后囊破裂、眼内炎等,因而要尽量避免,促进人工晶体早日固定。据推测,人工晶体的固定有赖于晶状体前、后囊膜的融合,而后者受撕囊的大小、人工晶体的材料与形状等因素影响,因而,进一步研究椭球形人工晶体的制造、设计以及手术操作方法等,是完善这一散光手术方式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