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持续不断的价格战已经难以撩动消费者的感官神经的情况下,京东和易迅这对电子商务中的“冤家对头”将竞争的焦点对准到了物流速度上。继去年12月易迅大举杀入京东大本营北京,并将“一日三送”服务扩展到北京市场之后,日前又传出消息,京东近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号称“极速达”的一日四送服务,号称将实现三个小时商品
在持续不断的价格战已经难以撩动消费者的感官神经的情况下,京东和易迅这对电子商务中的“冤家对头”将竞争的焦点对准到了物流速度上。继去年12月易迅大举杀入京东大本营北京,并将“一日三送”服务扩展到北京市场之后,日前又传出消息,京东近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号称“极速达”的一日四送服务,号称将实现三个小时商品送达,比之前的“211限时达”快出两倍,而此举也被认为是针对易迅的直接挑衅。
速度战争
一直以来,配送速度都是电商行业差异化竞争的焦点,从早期的三日送达,到隔日达,再到京东的211,以及目前易迅所保持的一日三送,电商巨头们在物流速度上其实进行的是内功的比拼。
2012年底易迅高调宣布杀入京东盘踞的北京市场,一时间北京地铁公交上“在北京,谁比易迅更快”的广告铺天盖地,短期内带动了易迅在北京订单量的快速上扬,此举也使得京东颇为紧张,甚至在年初的内部会议上提出了“防易迅”的说法。
独立电商分析师李成东对记者表示,“去年底易迅进军北京市场,并以优于京东的价格和更高标准的一日三送的服务体验给京东造成了压力,因此,在核心的北京市场面临威胁的情况下,京东推出应对举措也是必然的。”
据悉,京东“极速达”配送服务已在北京地区开始试运行。据了解,京东和联想是在Thinkpad X1 helix产品首发活动中,首次引入“极速达”配送服务。之前京东依靠自有物流网络已经在一些城市先后推出211限时达、隔日达、晚间配送等服务升级措施,不过京东并没有说明在北京市场推出的一日四送服务,是否涵盖所有品类,以及是否会扩展到其他地区。
电子商务专家鲁振旺也认为,京东的“一日四送”很可能只是一个短期造势,长期坚持这样的措施非常难,即便是物流体系比较好的大中城市尝试,而且只能在局部的产品中试行,因为一日四送对订单的处理、发单速度、物流配送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或是噱头
然而在自己大本营经营多年的京东能否通过一日四送来完成对易迅配送速度上的赶超呢,对此很多电商和物流行业专家都表示了怀疑。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物流专家、汉森世纪供应链总经理黄刚面对记者直言不讳,“京东推出一日四送很可能是个噱头。”在他看来,易迅的一日三送已经是电商客户对于配送速度的高需求,除非针对个别对配送速度特殊需求的商品。黄刚称,在合理的成本下推动一日四送必须满足订单量+物流中心的作业能力+配送能力+中转能力+后一公里能力,“如果不计成本的快,那真是用投资人的钱不心疼。”
从易迅的一日三送来看,早上11点签的订单,过客服审单、财务出单、分区捡货,库房总拣,二次分拣到打包约需要1小时的时间,而货车从仓库到市内配送点约需要1个小时,分单和送到快递员手中又需要40分钟的时间,这样快的订单配送约需要3个小时的时间。再加上整个配送过程的不可控因素,因此有行业专家指出,在仓库离市中心很近且大量增加配送人员的情况下,做到一日四送还是有可能的。
此外,分析人士人为,京东目前的211一日两送,与其装车量、分拨量和送货量三个数据正好匹配,如今要满足一日四送,这些成本将大幅增加,这是正在追求盈利的京东不愿意增加的成本。由此有专家指出,京东这次尝试的一日四送不排除是炒作。
电商引领经济变革 十年发展渐成经济体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认识我。十年之后,我们依然不曾见面,却可以自由交易——这就是电子商务的力量。从2003年至今,淘宝网作为中国电子商务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从一家创业型公司变成现在的行业老大;中国网络零售也从一个十几亿元的市场激增到现在的1.3万亿元,增长千倍。
淘宝告别“马云时代”
上周五,随着马云单膝跪地,这位48岁的互联网传奇人物结束了他的CEO生涯。在他执掌阿里巴巴的14年里,这个诞生在客厅的公司乘着互联网大潮,先后打造了中国大的B2B平台阿里巴巴、C2C平台淘宝和B2C平台天猫,让网购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并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方面进行大量投入,试图建设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十年以来,淘宝也从B2B公司内进行“网上拍卖”的试验品,成为独撑万亿销售的商业帝国。
上周末之后,互联网世界少了一个侠客,多了一个隐士;少了一个大佬,多了一群年轻人。马云说,解决不老不糊涂惟一的办法,就是相信年轻人。“相信他们,就是相信未来。所以我将不会再回到阿里巴巴做CEO。我回来也没有用,你们会做得更好。”
对于淘宝甚至中国电商行业而言,马云的离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这丝毫不影响电子商务的继续前行。
“电子商务经济体”成型
本月9日,淘宝十周年庆典活动前夕,阿里研究中心发布了《增长极:从新兴市场国家到互联网经济体——信息经济前景研究报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晓首次提出“电子商务经济体”概念,并表示在淘宝网诞生至今的十年中,互联网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而电子商务经济体也已经成型,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梁春晓解释说,所谓电子商务经济体,就是当你购物时你看到的互联网框架,包括云计算、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网上支付、物流快递,由这一整套体系所构成的一套新的商业基础设施。这不同于传统商业的钢筋水泥、货架橱窗,而是建立在键盘鼠标上的虚拟商业设施。
电商引领经济变革
报告指出,以淘宝为代表的中国电子商务经济体,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变革的力量。
2006年,我国网络零售总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只有0.3%,2012年这一比例已经提升到6.3%,这也说明中国经济实现了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型。这也意味着,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商业基础设施不再只是商场超市内的货架橱窗,电子商务服务业也成为了新的商业基础设施。2008年以来,电子商务服务业生态大爆发,初步形成了物种丰富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市场规模也从2011年的1000多亿元增至2012年的2463亿元。
有零售从业人员坦言,电商的存在虽然给实体零售业带来压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商实际上是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总额。据麦肯锡测算,消费者通过网络零售消费的100元中,约61元是替代性消费,另外39元则是网络零售产生的新增消费。据此测算,中国网络零售2012年创造的消费增量约5000亿元。
电商征税是必然趋势 专家呼吁别“一刀切”
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网络销售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205亿元。其中,淘宝、天猫交易额首破万亿元大关。
近期,针对业内热议的“年内将对网店开征5%税收”的消息,商务部电子商务司有关负责人公开表示这一说法并不属实。尽管如此,中投顾问流通行业研究员申正远还是指出:“电商发展到一定阶段,征税是必然的,从市场化角度来说,社会商业环境的平等需要建立在平等的税率基础上,在电子商务和实体商务间,不该存在免税特区。”
对于电商征税这一持续了10年的话题,不少专家表示,尽管具体方案尚未出炉,但征税是大势所趋。未来一旦征税,一方面能规范行业发展,而另一方面会让中小型卖家面临挑战。因此,针对这一现象,不少营销专家建议对电商设立缴税起征门槛,别“一刀切”,例如对全年月平均线上营业额达到某个数值的店铺进行征税,以减少对中小型电商的冲击。
今天关于http://www.whak.com.cn/20210824/03061393.html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更多关于眼镜的资讯请关注新概念。
参考资料来源1:电商进入速度比拼时代(电商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