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的治疗及治疗后立体视觉的变化 目前临床治疗弱视的主要方法有遮盖疗法、红光闪烁、视觉生理刺激疗法、抑制疗法、综合疗法等。在综合治疗达到一定疗效后,利用同视机等进行针对性的双眼视功能训练,对明显提高弱视治疗的基本治愈率、缩短疗程、防止弱视复发以及建立健全立体视功能有一定作用[26]。其中,视觉刺激软件训练在年龄大于8岁的患儿中可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27],故在年长儿中可优先考虑采用。Tejedor等[28]报告阿托品抑制疗法比运用正透镜的光学抑制更能有效的提高轻中度弱视患者的视力,二者均可提高立体视锐度,且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相对于光学抑制而言,阿托品抑制可能是更佳的治疗方法。
3.1不同类型的弱视治疗
不同类型的弱视其治疗的步骤方法亦有所不同。形觉剥夺性弱视必须及早去除发病原因,其中先天性白内障如为单眼者应尽快于白内障术后行人工晶状体植入,否则双眼的物像差非常大,很难融合,无法建立完善的立体视功能。斜视性弱视治疗中首先要通过正规扩瞳验光配戴合适的眼镜,遮盖优势眼,实行脱抑制治疗。对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及非调节性内斜视者,双眼视力基本平衡后,应尽早手术治疗,再配合同视机等治疗有利于立体视功能的建立。外斜视伴有远视性弱视者亦应及早手术,仅凭非手术疗法无法建立完善的立体视功能。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可行以脱抑制及加大融合范围训练为主的治疗[29,30]。Steele等[31]认为单纯的戴镜治疗对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是种成功的治疗方法,并且相对于遮盖治疗而言,戴镜治疗可能会降低弱视的复发率。屈光不正性弱视以综合疗法为主。在提高立体视觉方面,临床上已运用同视机,多媒体软件,双眼视功能训练仪器,如红绿立体图片、实体镜和Aperturerule等改善患者双眼视功能[32]。
3.2弱视治疗后立体视觉的变化
Richardson等[33]发现,弱视比屈光参差更显著的影响立体视觉水平,同时随着弱视的治疗,立体视觉可逐步提高。国内有报道,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后近立体视锐度显著提高, 且随着视力的提高整体立体视锐度可得到明显的改善[34]。朱文珲等[35]也报告,屈光相关性弱视治愈后患儿的立体视觉比未治愈患儿好,但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仍未完善,其中近视组的近立体视觉最好,远视组次之,其次是混合性散光组,屈光参差组最差。对于视力恢复正常的患儿,在远立体视觉形成上,不同的年龄及屈光不正度数之间是无显著性差异的,而在近立体视觉形成上,年龄大、屈光度数大者近立体视觉恢复困难[36]。然而,即便是临床基本治愈的弱视患儿,虽然其中心视力已经正常,但却未必能同步建立起正常的双眼视功能,尤其对于斜视性及屈光参差性等重度弱视患者而言,后期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治疗后视力达到1.0并不等于弱视已治愈,仍需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37,38]。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认为,只有经过双眼视功能训练,建立起正常的双眼视功能,才能使增视效果巩固下来[39]。经过双眼视训练,可以提高弱视治疗效果,并扩大融合、分开范围,提高立体视觉[40]。不同类型弱视的双眼视功能训练疗效并不相同,屈光不正性弱视训练疗效最好,形觉剥夺性弱视训练疗效最差[41]。此外,手眼协调运动对弱视患者而言相对欠缺,他们在运动方面的缺陷亦应该通过提高立体视及双眼视功能的治疗来纠正。同样,在评价弱视治疗效果时我们也应详细的考量其在手眼协调运动方面的能力[42],从而使弱视治疗效果的评价体系更全面、更客观。另有文献报道思利巴有助于改善斜视性弱视儿童的立体视功能,其机理可能与解除了视觉抑制有关[43]。息宁控释片和胞二磷胆碱对大龄弱视患者有效,可提高大龄弱视患者的视功能,改善立体视觉[44]。邱宁等[45]也指出,9岁以上的儿童在弱视治愈后仍有多数获得立体视觉,说明大龄儿童只要积极治疗,建立立体视觉仍有希望,所以不要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