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与书本的读、写距离需保持一尺的缘由

眼与书本的读、写距离需保持一尺的缘由

我们强调眼与书本的读、写距离要保持一市尺,这是有科学道理的,这是根据眼的生理调节功能及在阅读时所用的调节力确定的。当人们看清5米以外的物体时,两眼球的眼内肌完全处于休息状态。但是当视线转向5米以内的物体时,眼内肌开始起调节作用,睫状肌由放松而紧张(收缩)起来,连系一圈的悬韧带相应变松,有弹性的扁平形态的晶状体随着向前突出,象凸透镜一样起折光作用,把5米以内的光级集中,使物体的影象落在视网膜上。看得越近,调节就越厉害,晶体就越向前凸出。同时两眼内直肌内转,瞳孔缩小。因此,看近处眼睛是费力的。过久的阅读、书写,往往会感到眼花、头胀,这是眼睛疲劳的信号。

如果保持眼与物体距离1米时,眼球需要一个屈光度的调节;当眼与物体距离25厘米时,则眼球需要4个屈光度的调节,此为“紧张状态”。故读写时眼与书本保持一尺远,符合眼的调节生理要求,这样可使我们的眼睛保持充分的剩余调节力,有利防止眼睛疲劳,预防近视。

眼球的调节能力随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小,调节力越强;年龄越大,调节力越差。一般人到40岁,眼的调节限度数为4.5屈光度,若在33厘米距离处读写尚可适应,因为只使用3度调节力,还有1.5度剩余的调节力未用,故眼睛不感觉疲劳。45岁时,其眼调节限度数为3.5个屈光度,在33厘米处读写时,几乎将所有的调节力用完,因此易感到视力疲劳,出现眼胀,流泪,视字不清晰等现象,有时会不自觉地将书本推远。但放得太远,小字又看不清楚,因而阅读发生困难,这时就需要戴适度的凸透镜(俗称老花镜)以补偿其调节力的不足。

少年儿童的眼睛调节度数很强,一般10岁为13个屈光度,到20时岁,就只有8.5个屈光度左右了。如果读写时距离很近,如视距7—8厘米,眼的调节力也几乎用尽,这是造成青少年近视的原因。